绝密★启用前
202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学概论
(课程代码00312)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坚持“为国以礼”政治原则的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2、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的意大利思想家是
A霍布斯
B拉斯韦尔
C希罗多德
D马基雅维里
3、“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出自于
A 《列宁选集》
B 《共产党宣言》
C 《国家与革命》
D 《哥达纲领批判》
4、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的根本特点是
A系统性
B整体性
C阶级性
D批判性
5、原始社会决定氏族事务的管理机构是
A陪审团
B元老院
C军事酋长
D氏族议事会
6、决定国家职能的性质、内容和实现方式的是
A文化传统
B国家的本质
C政权组织形式
D国家结构方式
7、巴黎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是
A公社制
B苏维埃制
C议会共和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8、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的英国思想家是
A洛克
B潘恩
C霍布斯
D孟德斯鸠
9、具有授予国家勋章和荣誉称号职权的国家机关是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国家主席
D监察委员会
10、政党产生的基础是
A阶级
B党派斗争
C民族矛盾
D政治意识
11、实行多党制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意大利
D新西兰
12、社会成员对社会政治发展趋向目标的把握和设定是
A政治态度
B政治理想
C政治动机
D政治哲学
13、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时期是
A儿童期
B青年期
C中年期
D老年期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有其独特的
A先进性
B时代性
C兼容性
D民族性
15、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兴起于
A 20世纪50年代初期
B 20世纪60年代初期
C 20世纪70年代初期
D 20世纪80年代初期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产生革命的根源来自
A民族问题
B政党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意识形态问题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从国情出发
C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D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8、在国际政治关系中,制约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民族心理
B政治环境
C领导能力
D力量对比关系
19、制度力量和精神力量体现国家的
A硬实力
B软实力
C经济力
D物质力量
20、在国际社会中,全部国际关系的基础和基本动因是
A自然环境
B阶层分化
C利益关系
D思想意识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思路是
A主权归属
B地理环境
C为谁谋利益
D社会的经济基础
E国家的阶级性质
22、政治发展有着丰富的内容,主要有
A政治生活的一体化
B政治结构的合理化
C政治功能的完善化
D政府管理模式的现代化
E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化
23、从现代国家成长的历史进程来看,构成国家机构的基本要素有
A国家元首
B立法机关
C行政机关
D监察机关
E 司法机关
2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十六字方针是
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
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E合作共赢
25、政治文化从对象结构来看,它包含
A政治认知
B体系文化
C过程文化
D政治评价
E政策文化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6、政治
27、政体
28、共和制
29、政治改革
30、国际政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1、简述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主要内容。
32、简述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33、简述新时代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
34、简述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35、简述政治文化的功能。
36、简述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主要内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7、论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38、论述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我国国家机构中的体现。
六、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39、材料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2018年中国人口总数约为9亿。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余55个法定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数的49%。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广泛。广西到云南、西藏到新疆、内蒙古及东北长达9万公里的边境线上,都有少数民族居住。中国疆域内的诸多民族群体,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这个统一的共同体。材料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处理好民族问题和做好民族工作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和中国民族政策的实质。
2024.10 参考答案
1-10 、 BDACD BAACA
11-20 、CBBDA CDDBC
21 、DE
22 、ABCDE
23 、ABCDE
24 、ABCD
25 、BCE
26、参考答案:
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 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7、参考答案:
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统治需要而采用的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也就是统治阶级组织 国家政权机关的形式。
28、参考答案:
共和制通常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29、参考答案:
政治改革是指一定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通过和平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调整政治关系和社会 关系,从而达到政治和社会制度完善的一种过程。
30、参考答案:
国际政治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也包括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在世界舞台上形成的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政治关系的总和。
31、参考答案:
(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政治组织。
(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3)国家是一部机器。
32、参考答案:
(1)它是由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和国家性质决定的。
(2)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的政权性质,是最适合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和管理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国家权力机构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合理分工,能够保障国家机关协调高 效运转。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障了国家长治久安。
33、参考答案:
(1)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
(2)处理好各民族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3)处理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
(4)处理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
(5)处理好大陆同胞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关系。
34、参考答案:
(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国家消亡是人 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2)国家的消亡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必然结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3)恩格斯的论述表明,国家消亡的前提是阶级消亡。
(4)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指出,虽然国家消亡是必然的,但现实的国家消亡只能在人类普遍进入社会主义 国家阶段并且从全人类的意义上消灭阶级、阶级差别和一切可能产生阶级差别的因素之后才能发生。
35、参考答案:
(1)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
(2)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
(3)影响政治过程。
(4)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
36、参考答案:
(1)倡导共同商量国际事务,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2)倡导共同建设世界,呼吁各国主动参加国际事务。
(3)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37、参考答案:
(1)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从战略上谋划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3分)
(2)要不断学习和借鉴人类积累下来的一切有益政治文明成果。 (3分)
(3)要坚持四个自信,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 (2分)
(4)要坚持推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立场。 (2分)
38、参考答案:
(1)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3分)
(2)保证国家机关之间合理分工,协调运作,依法进行权力制约。 (3分)
(3)保证立法和决策民主化、执行的集中化与分工责任制。 (2分)
(4)保证合理划分中央国家机构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和管理权限,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2 分)
39、参考答案:
(1)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2 分)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2 分)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 (2分)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 分)民族政策的实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 (2 分)
江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